搜尋此網誌

星期二, 5月 13, 2003

分辨

因著工作的性質,常有機會接觸青少年學生。自從將E-Mail在黑板上公布給學生之後,幾乎每一天我都會收到同學們寄來的信件。

寄來的信件中極少是「原作」:以自己的思想表達寫成。對於這些信件,我會一一拜讀、欣賞、回應並存檔留念;另外一大部分則是轉寄而來。這些轉寄文章的類別從笑話、勵志小品、心靈雞湯、圖片分享、實用的健康知識小百科、勁爆酷炫的Flash或小短片…應有盡有。這些轉寄來的信件,我也會一一分類,將有價值的存檔保存下來,將其餘的丟進「刪除的郵件」裡頭。無論是原作或是轉寄的信件,每當發現奇文佳作時,我會轉寄與一些好友分享。

但是近來的信件愈來愈令我頭痛,不知如何是好!無論男生女生都有人用類似「很有看頭哦」、「超ㄅㄧㄤˋ」的標題寄裸照給我;感人的文章後面註明若不在一星期之內轉寄給若干位朋友就會遭厄運,反之則得福報;更離譜的是下載了國外知名的「噁」網(令人不快的.COM,為淨化各位的視覺,不擬在此公布其網址)裡面腐爛長蛆、流血水、斷頭、殘肢缺眼…的死屍照片(這些多是車禍、意外、兇殺或受虐致死的遺體影像),加上活生生的畸形兒的影像,然後在標題欄下「真的很恐怖,有嘔吐現象純屬自然」的標題!

這些學生的行為,除了年少無知之外,應該還有別的角度可以來看這樣的事件。

人類歷史演進所累積的智慧,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使得人的生活方式與面貌有許多重大的改變。特別是網際網路的興起,使得人從非得面對面交談或空谷傳音→結繩記事或飛鴿傳書→電話或傳真…E-Mail,不僅傳播速度(即時點對點)與廣度(同時一對多)驚人,更令人訝異的是這許多複雜的行程是在「彈指之間」完成、確認!以往察言觀色,字跡筆勁氣味比對…用來查驗、深究、品味人際表達中深邃內涵的方法在電子傳播媒介普及下一一破功:炫麗的圖片、曼妙工整的字體甚至動人的背景音樂,在合法範圍下任君差遣的包裝下,大部分的信件幾乎都是大同小異。

因此,現在比以往更要在「分辨」上花功夫!先撇開信件內文的分辨不說,在病毒肆虐駭客猖獗的年代,E-Mail是病毒或惡意程式散播的最主要媒介之一,隨意逕自地散發、轉寄信件而未加以「分辨」是否有毒(掃毒),是相當危險的事:我五年前剛開始使用E-Mail時曾因此造成不少好朋友「慘重災情」,雖然他們願意原諒「無知」的我,可是我還是內疚了好一陣子!

至於包含了色、腥、煽等不堪入目的內容,或許寄件者(來源他人)喜好此道,自己也興味盎然,但若不考慮收件人(轉寄對象)的喜惡就給他「一下指」轉寄過去,是令人不悅而且非常不禮貌的事。強迫轉寄的信件也是如此,要收件者照著轉寄而得利否則「後果自行負責」基本上是一種迷信,更是一種威脅,怎麼可能使收信人「展信愉快」呢?

雖然表面上看來很類似,對多數人來說,「字畫」與「符咒」還是很容易分辨出來的。送禮的時候,「字畫」所帶給人愉悅的感受與「符咒」帶給人陰邪的氣氛之絕然不同,除非是目不識「丁」(指中文)的外國人,受禮者可以從中得到充分的資訊:瞭解贈禮者是把自己當好友還是仇敵。同樣,把未加以分辨的不當(有令人不悅、威脅…內容的)信件轉寄給親朋好友「聯絡感情」絕對不當:使對方以為你不懷好意,把他當仇敵或是水準低落的人,使寄信者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大打折扣!

「分辨」,絕對是一樣重要的功課。缺少「分辨」,e時代的利器會變成新興的e符咒!

星期六, 5月 03, 2003

宿命

我不相信命運,卻在金門看到命運操控人的例子。

接續前任傳道,我們邀集更多教會同道承接學校的一個社團。同工群當中有一位專業社工背景與另外三位分別為歷史、傳播、社會學背景的教會傳道,陣容還算不錯。我們滿懷熱誠,將心中對學生的愛化為認真的設計、討論與練習,以「自我探索」與「生涯開展」為主題想給這些青年人溫暖的愛、關懷與幫助,卻在一次次上課過程中像是一塊燒紅的鐵給丟到冰水裡「慼」一聲,水面蒸汽直冒,而鐵塊也因迅速變硬而脆烈開來:我們為孩子們對他們自己與別人的冷漠感到不解、難過,進而生氣;孩子們也因而與我們的關係變得尖銳對立!

上課各自談天說笑便罷,甚至有女生大辣辣地拿起《壹週刊》閱讀,將幾乎全裸的封面女郎對著我,在我制止並請她收下時,她竟高聲地說:「有什麼差別,我又沒有吵」!男生們上課中當著你的面打牌,還大聲嚷嚷:「你是會不會打牌啊」…!那幾次的心痛之感,到現在仍在。面對這樣的狀況,大家警覺到必須對學生有更深入的認識,發現原因找到方法盡量突破,否則我們會變得熱誠減退,甚至逃避去上這些課程,這麼一來豈不違反了當初接下社團的初衷?!在「生命曲線」活動(每個人以用彩色鐵絲曲折成代表生命成長過程中高高低低的重要轉折)的分享上,不見得在認識與分析學生上有決定性的發現,卻因而看見了一個金門人普遍要面對的宿命,說不定是打開我們探索之門的第一把鑰匙:不管如何努力,最遲在高中高職畢業後都得離開生養他們的父母與自小熟悉的家鄉,到「海外」(台灣)發展。

許多學生雖然對過往與現今表現得蠻不在乎,有點近乎天真的樂觀主義,卻對未來的表達當中摻著濃濃的悲觀預期:認為到台灣去將會有一陣子很不適應,在努力適應之後可能會漸漸好轉,也可能離開台灣回金門發展,從新開始;一開始也會很差,但…!

縱然少年十五二十時原本就有許多成長過程無名的壓力與苦悶,金門的青少年卻除了這些大家都會有的負擔之外,還得面對「少小離家」的重負!大家一直在討論如何發展金門的經濟命脈,如何推展金門的觀光產業,甚至希望金門能因為特殊歷史時空條件下的戰地背景,得以列入世界遺產之林…,若在籌畫這許多「實際」的願景之時,沒有將金門開拓為我們自己的故鄉,使之成為千萬青年學子在此好好得以生養、懷抱、安身立命之家園的盼望時,對金門是多大的損失!當離開金門、無法在金門發展是一種宿命而不是一種選擇,對金門人來說,不能說不是一種苦難!

我們所住的地方必須先成為一個真正的家,對我們才會有家庭關係的意義,才會使我們的子弟無論到何處,這裡都是他們魂牽夢繫的地方,否則不但這裡會變成令他們不堪回首的傷心之地,還可能變成只是具備餐廳、廁所、賓館、電影院、網咖…功能的免費場所:因為我們可以很容易透過消費而達到這些功能的滿足,若「家」只是這些功能的綜合,太容易被取代了!讓我們好好經營金門,先讓她成為我們的家。

如果離開故鄉是金門青年的宿命,這宿命將在「有心人士」的努力奔走下破滅。我並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會是唯一的一個不相信命運的人,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