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星期一, 3月 15, 2004

同心補教育破網

看著網,目眶紅……破到這大孔
想欲補,無半項……誰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
為著前途鑽活縫,找傢俬(工具)補破網

手偎網,頭就重……悽慘阮一人
意中人,走叨(哪裡)藏……奈無來蹈(合)幫忙
辜不二終(無奈)罔(不要)震動,拿網針接西東
天河用線做橋板,全精神補破網


以上是1948年由李臨秋先生作詞,王雲峰先生作曲的「補破網」。李臨秋先生拿閩南語的「漁網」與「希望」音義相偕相異(兩者發音相同,意義則為:「漁網」,關係魚貨,正是漁民「希望」所繫),深刻而巧妙地描寫戰後社會百廢待舉的景象,同時也賦予願意面對、解決問題的人們希望:只要全心(歌詞裡的「全精神」)付出行動(歌詞裡的「找傢俬」、「補破網」),「破網」(希望破滅)總是能再度成為好「漁網」(希望),進而得著「所望」(魚貨)!

從某個角度說,希望是每個人都有的,或說,是普遍的。失望也是如此,再度燃起希望更是如此!在一個個希望(起點),與再度燃起希望(一階段的終點)之間雖說必定是隔著失望,然而,失望與再度燃起希望之間卻不見得有方向性的關係:若是沒有看清問題,找出改進、解決方法,進而行動,許多人就以失望為終點了。累積許多「失望終點」(以失望為結束,而非計算停留在失望狀態的時間終點),終將導致人生理心理的不安舒,以逃避遁世的態度自我了結生命!

有趣的是,破漁網補好了之後並不是成為密不透風、滴水不漏的塑膠袋:基本上漁網本身就是「破的」!如何來使用與衡量這漁網是破的,還是好的(也是「破的」),需要經驗與智慧:讓小魚可以脫離,使大魚入網(若大小通吃難免生態浩劫,而往後捕撈無「希望」);想捕的魚貨可以入網,垃圾雜物不要上網。不管如何,「小洞不補,難免洞大」!要有好收成,除了天時(季節)、「海」利(魚群集中),主要關鍵不會在漁網的大小,而在於漁網是否有破洞使捕獲的大魚得以逃脫,不在「漁網」內!

既然漁網原本就是「破的」,現在已經破了(失望),最重要的是得找出破洞(不要補原本「破的」地方,要補真正破的地方),「找傢俬」來補破網。這是最重要的事!這時,光停留在懊惱、悔恨甚至羞恥、自憐的情緒中(這是自然會產生的),沒有從當中走出來採取行動修補,無法有承載希望的「好漁網」(從新燃起希望),進而得著「心所望」!

日前在高職發生學生衝突,引起各方關注。當我們在詫異與議論之中,停留在「事件上了新聞媒體,不但讓學校蒙羞,亦讓鄉親臉上無光」的恥感,而沒有罪咎感;採取了「個別安撫、協調,冀望儘速平息不愉快的糾紛」的治標辦法,而沒有窺見教育環節「出了錘」(閩南語,差錯之意)…,最後使得問題再度「船過水無痕」,便是自然不過的事了!然而如同成了羅馬競技場的校園環境與氣氛,成了神鬼戰士(Gladiator,格鬥士)的兩造當事人學生,再加上聚集在一旁目睹劍拔弩張與廝殺情景,不但無人勸阻卻鼓譟、興奮得上課仍不願散去的,成為競技場看台免費入場觀眾的其餘學生…這些組成的畫面正像是一張破了極大洞的漁網,被張開曬在灘上,等待修補,令人無法迴避,更是「出大錘」的象徵!

教育作為社會化的一環,是社會每一個組成分子於有生之年,持續不斷地在倫理的框架下,透過各樣的方法、途徑中,模塑、揉捏,使成員與社會相適應的漫長過程。活到老學到老不僅是對老學生的敬稱,更是實際社會中每個人的義務:不僅兒童需要社會化,老年人更要再社會化以保持與社會的相適應關係。愈來愈多的教育學者指出,父母親其實是子女教育成敗的關鍵。隨著科技發達、教育普及與多元多樣的智慧型犯罪的產生,教育成敗從以往職、智能的習得與掌握,轉為主要是指倫理道德觀念與心理健康面向的維繫:聰明與正直、靈活與善意…品格決定品質成為務實的共識,而不再是虛無飄渺的口號標語。

歷史上的金門,在科舉功名上拿了多少令人稱羨的質(第一)與量(最多)?環顧金門的民風習俗,妥善地保存了那麼多的祖訓與文化!然近世以來由於連番戰亂與隨之而來的戰地政務造成隔絕,使得留下來的住民,各種生存機會、模式受到擠壓,在農、漁、畜、牧、工、商忙之餘,父母實在無暇顧及子女教育,將責無旁貸的擔子丟給學校、老師,甚至忽視教育、誤導孩子的情形所在多有!有一次筆者眼見有家長將學童抱至學校牆邊,要孩子翻牆進入學校上學!孩子看見我看著他們堅持不肯照作,家長開車繞過筆者身旁笑嘻嘻地說:「他膽小啦,說不敢爬牆進去」!孩子朝筆者所住教會樓下與木門一體成形的木質信箱裡燃放鞭炮,將固定大片木門玻璃的木框踢落而差點使整塊玻璃掉落下來,筆者好意要告訴該家長小心孩子的作法會引起危險,想不到換來橫眉豎目的態度與高昂的聲嗓:「我已經要他以後不要去你們那裡,不然是要怎樣」?哇……嗚……!

人稱最有智慧的人,所羅門王,在箴言中寫道:「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社會化的過程,越親近(時間的長短與心理的接近)影響越大,越小越容易模塑、導正。當我們在孩子年幼,與我們最親近而可發揮最大的影響力之時,若直接給他負面的東西,那麼試問:我們的「漁網」(希望)在哪裡?我們的「傢俬」是什麼?是縫補用的針線嗎?還是切斷、割破,致使漁網不堪使用而被迫丟棄的利刃?只怕,我們自己成了教育的最大破口!

透過擔任高職崇善社指導老師的機會,與校方訓導、輔導人員的接觸,筆者與幾位同工都可感受與理解他們的為難與無奈,更能想像現在歹痣(事情)大條了,一定又是一堆開不完的會寫不完的報告等著他們!親愛的鄉親,我們的子弟正是我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不分家長、師長與政府若趕緊合力補破網(真正解決問題,而非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現在的「蒙羞」與「臉上無光」只會是成長的一個過程,不至於成為結果。反之,互踢皮球,交相指責,恐怕不但「蒙羞」與「臉上無光」成了結局,我們自己的骨肉也完蛋了!

既然大家都知道漁網破了,還破得不小,想重新得著所望的途徑唯有將網修補好,重新出海,下到水深之處,下網。清理船艙的工作或許重要,但不要成為藉口,使得「意中人,走叨藏……奈無來蹈幫忙」,而有「辜不二三百終」(非常無奈)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