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星期三, 12月 17, 2003

富足與貧乏

陳嘉慧

聖誕節是基督宗教最重要的慶典之一,為的是紀念耶穌的降生。雖然歷代人為耶穌降生的情景勾勒著白雪皚皚、靜謐夜空下聖嬰安詳在馬利亞懷中的圖像,但是根據新約聖經路加福音的記述,耶穌出生的真實場景,卻是一對待產卻尋找不著住處的夫妻,在客店馬房中生產的窘境。沒有尊榮,卻是卑微;沒有富足,卻是貧乏。這位基督信仰中的救世主選擇了一個逆向操作的方式來到世界,並且以這樣的生命特質編織了他短暫人生的哲學思考。

君王之尊與窮人和罪人同在?!因為「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為人師表為自己的學生洗腳?!因為「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聖潔神子遭遇十字架的刑罰而死(按:耶穌所處的時代,猶太人為羅馬政權所統治,當時羅馬政府將罪犯綁在木頭交叉而立的十字形木架上,以長釘釘入犯人手腕處,曝曬於城郊外的刑場中,待罪犯受盡肉體與精神上痛苦的折磨後,血流盡而自然死亡作為刑罰)卻作為救贖完成的記號?!因為「若不流血,眾人的罪就不得赦免」。尊榮與卑微之間的張力,幾乎成了一種不可言說的奧秘;只是擁錢自重的財主、好居高位的文士,缺乏愛心的宗教領袖,在人人羨慕、逢迎的掌聲讚譽中,竟成了天國門外的拒絕者,富足與貧乏之間的張力,又彷彿述說著另一種不言而喻的奧秘。

在這解構的年代中,什麼也都不意謂著什麼。論經濟上的富足,數千以計的耶誕大餐,數萬以計的明牌飾品,在失業的不景氣中,依然年年推陳出新;論倫理道德的「盈溢」,安全開放性關係的耶誕幸福樹,也只是性道德藩籬崩盤遲來的宣告,更遑論女大學生為了物質的滿足,物化靈魂身體上網援交的事實。「人本」富足的期許,使得高成就、高收入,高享受光芒四射的魅力,不擇手段地呈現在縱情享樂,呈現在自我中心,呈現在所有規範的革命成果中。然而,當物質上富足與貧乏的區間愈行愈遠,那屬於生命上富足與貧乏的區間卻是愈行趨近。或許有人要問那生命中的富足是什麼呢?富裕有錯,享受有罪嗎?衛道或許才是文明該死的貧乏者。然而,當我們在物質追逐與規範的革命行動中失去了「愛」的原則與思考,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生命的貧乏。

貧乏之子,為財弒友弒父;貧乏之子,縱情於「文藝復興」(表演藝術的蓬勃確實豐碩了精神文明)的驕傲,無視深夜寂靜中的鄰人;貧乏之子,汲汲營營在成就的滿足中,卻遺棄了那晦暗燈火中將殘的老父….。當我們徒有財富的富足卻在自省上貧乏,我們的富足又成就了什麼?

也是富足,也是貧乏。當聖誕佳音吟唱著一曲非基督徒不解的奧秘的同時,除了享受氣氛與享樂,我們還擁有什麼?小書報攤上販售的聖誕卡片還在述說著聖誕時節彼此關懷的溫暖,然而,耶穌逆向操作的人生哲學更提醒我們在憐憫物質和心靈貧乏者,以及貧乏的自我意識的需要。

耶穌這位馬槽為床的奴僕君王,並沒有符合猶太人期望的尊榮之尊的王者形象,為此,他上了十字架的刑場,也許正因為道德的顛覆是容易的,價值的顛覆是難的。今年聖誕夜裡靜謐的夜空中,你編織的圖像是什麼?平安夜的歌曲依然吟唱著,不知那狂歡樂舞的派對是否也依然搖滾怒吼………!

星期六, 11月 15, 2003

自在

自台灣退伍7年,即將年滿35歲(57年次),還未曾被國家「教育召集」的我,今年九月在金門被召上了,使我這金門女婿開始有點「驚慌」!

當兵的日子,對我來說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覺得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見得「有用」(特別是像軍隊這種以「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邏輯為主軸的全控機構),第一次覺得仁愛、良善與忠實不全然是與人良好互動的不二法門,第一次感受到如此強大的團體約制力………,「驚弓之鳥」可以相當貼切地形容我初入伍的情況。

這樣的日子是不是又要來了?「驚弓菜鳥」過了幾年是不是仍是一隻「驚弓老鳥」?「好佳哉」(幸好),我們這些老爺兵在金門幹訓班實在備受禮遇,吃好睡好,卻忙、累壞了現在的「驚弓之鳥」!十天的召期,我的思緒得到很大的沈澱,讓我有機會細細回味以往種種,好好品味當前一切。

晚上望著連集合場的美麗星空,想著家人,望著和以前同樣覺得刺眼的探照燈光,想著以前的種種,意外而短暫的軍旅生涯使我庸碌的生活沈澱下來:我發現歲月與歷練使我成熟不少,幸福與恩典使我增胖許多。

我這個老怪物(連上弟兄平均65年次)逐漸與大家相熟,幾次和大夥兒圍在一起,話題漸漸聊開來。大家繞著當年軍旅生涯的甘苦:被整、被操,但最熱門、大宗的話題仍是玩了多少武器,找到若干的摸魚「撇步」(竅門),以及當年是多麼的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嬉、笑、怒、罵,猛開黃腔(我刻意看錶計算,平均每五秒聽得見一次「三字經」,十秒聞得一次「五字訣」,以兩者為開頭語或結尾話者) ………,話題繞到我身上來了。

「嘿,教主」!右邊一個小伙子向我的方向喊來,引來大家一陣笑聲。看我沒生氣,他進一步提問:「你們禱告是不是說………」,一面以佛僧單手念經姿勢,「感謝耶穌,賜我吃、賜我用、賜我欠錢不用還、賜我查某(女人)用不盡………」,他睜一隻眼看了看我,對大夥兒說:「然後………阿們!對不對啊,教主」?他的戲謔引來笑聲也引來一些朋友的微詞:太不尊重。

我微笑著回答:「很可惜,你的禱告不可能實現,因為………」,一旁的朋友搭腔:「姿勢不對啦,基督教的ㄋㄟˋ,是這樣對不對」?說完他比一個天主教胸前劃十字的手勢。「這仍然不是基督教的………」,我笑著說:「禱告是與神交談,不是唸咒語,沒有時間、場合限制,沒有特定姿勢,甚至眼睛也不必閉上,開車時也可以禱告………」,我心裡想著要怎樣表達才不會使這些朋友把我當朋友而不是「教主」,「有無盡的女人不是個幸福,更何況女人不是你能用的!現在大家說說笑笑很好玩,幾年以後你成家立業兒孫滿堂,你能在女兒媳婦面前唸這種禱告詞嗎?!不能,因為你明知到這事不對的………」,「那………教主,你不會覺得在這裡很不自由很不自在嗎?我哈阮七仔(女友)哈得要死」!底下又是一陣笑鬧。

「當兵的時候因為正當年少,的確覺得非常不自由不自在………」,我逮到機會在這群「菜鳥」面前將1711梯的遭遇講了一遍,場面總算控制下來,安靜了不少。「但現在的我,學會了作自己,不受任何外在環境的約束,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各位平時都是職場的尖兵,我想大家在台灣上班的時候一定是西裝筆挺英氣風發,言行舉止讓人信賴,願意和你打交道、做生意對不對………」,大部分都點了頭,「但是大家今天進來營區,甚至兩顆泡泡(兩顆梅花,中校)營長都叫我們「學長」,我們卻變成了娃娃兵:衣服鞋子不會穿,廁所弄得不堪入目,出口成「髒」………」,底下笑成一團,「只要你學會作自己,作個自在的人,不必規條約束你,不必軍服限制你,我在外面是個紳士,在軍營?面是個紳士,是一致的,如果我想出去,司令也攔不住我………」,「喔哦,教主也是狠角色哦」,旁邊的弟兄又開始起鬨,「我之所以還在這裡是我認份,我要這麼做,任誰再也沒辦法逼我作不願意作的事。因為這一致,我有許多朋友願意對我交心,他們使壞的時候不會找我,但需要人講一講心裡話的時候一定找我。你們憑這樣的人力資本,去做生意一定成功對不對………」,「大家過年過節回來,不要忘了來找我,軍郵局旁的教會啊。來喝啦………」,我比畫比畫讓大家拿起運動飲料耍寶,繼續聊天說地………。

忙碌的生活,雖不像軍中數饅頭過日子,卻也使我不得不盯著日程、週曆、月表,一一闖關似地度過。幾天的回鍋當兵,我從裡到外發現自己不再是「驚弓之鳥」,而是自自在在、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星期五, 9月 19, 2003

輸人不輸陣

在卡通影片裡面,「大力水手」不管遇到怎樣危險困難的情況,只要拿出菠菜罐頭一吃,立刻力大無窮,打倒壞蛋、解救美女…解決所有問題。相信許多為人父母者都曾以此鼓勵孩子多吃青菜,才有力氣像卜派一樣。在現實生活當中,我想沒有人遇見問題的解決方式真會找個菠菜罐頭打開吃下去…之類的方式吧。最主要的原因,除了卡通的想像世界與實際的現實世界間的永不可跨越的隔閡之外,在於現實世界的問題遠遠不是「力大能勝」的邏輯那樣單純。大力水手作了錯誤的示範,將面對問題、尋求幫助、採取行動的膽識,找出原因、選擇方法的智慧…擺在一邊不用,卻將是非倫理顛倒過來:壞蛋作威作福時所憑藉的是孔武有力的身量與氣力,能夠對大力水手任意而行,令人恨得牙養癢的;但是當大力水手吃下菠菜,身量與氣力也成為大力水手的憑藉,開始以暴力報復壞蛋…。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在「教育」一事上見證、經歷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原本是商家為促銷自己的商品所打出來的廣告詞,沒想到效果出奇,幾乎與孩子有關的事這句話都用上了。但是,深究這句話對孩子的定位、邏輯與價值觀,其實很有問題。

聖經中說「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民間說法說兒女是前世「相欠債」…子女在不同的邏輯、價值觀念之下會成為不同的「物」被對待。「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是哪一種邏輯、價值觀呢?生養子女與養豬、養狗、養馬、養雞、養鴨之間,有許多不同。生養子女少大概沒有人訴諸如養神豬一樣的價值:越重越好;也少有人訴諸鬥狗、賭馬的要求:要快、狠、準;更少有人像養雞、養鴨一樣:趕快長大好離開這裡賣錢!當帶孩子出去在公眾場合與自己的朋友一起吃飯,孩子如入無人之境,不懂得考慮別人有沒有得吃,粗暴地搶奪食物,因而使同桌的人吃不到應得的一份…會有多少「有教養、有家教」的家庭會感到孩子替自己家庭「爭光」,沒「輸」在起跑點上?!我想不至於有吧!為什麼?孩子是「生的」是「養的」,不是「用」來「贏的」!

當我們用不當的歸因解釋民調,例如以全國小學生「提早學英語的比率」金門縣最低,就認定金門縣「國小英語教學」與其他縣市相比有極大的落差…云云,不僅我們對教育沒有專業的判斷,對事物邏輯也失去了準確的拿捏!「提早學英語」(解決英語教學落差的辦法)就算意味著英語就能學得好,也還得通過合不合規定(倫理要求)這一關(據社論報導連「敬陪末座」的金門縣都比部頒規定小五開始早了兩年),更何況「提早學英語」與「國小英語教學成效」兩者之間幾乎沒有邏輯與因果關係!以這樣的價值觀主張來辦教育,大辣辣地示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給孩子學,難怪教改一路走來,改東改西就是改不回教育應走的路,就是看不見教育的意義:過程持穩、機會公平、程度提升、內容深化以及最重要的人格陶養!

對孩子的成長與教育,因為愛多愛大,自然投入的心力也大。但是只計較是否輸在「起跑點」,而未加探究是否跑岔了路,而輸在「過程」或「終點」,是草莽十足的「輸人不輸陣」。更何況「輸」是人生必學的功課,不懂得輸一味求勝的人是多麼悲哀:不能輸、輸不起!這樣的邏輯、價值觀、意識型態底下,恐怕會造就更多、更徹底的失敗,也會使人失去分辨、約制的能力,讓人生的焦點化為各樣量表呈現的高低曲線,喜怒哀樂取決於成就表現而非細膩得多的情感事件…這樣的生命多乏味!

外國語言的學習,在不同成長階段的人來說有不同的適用法則,但是作為眾多學習的一環,唯一不變的是:過當的壓力鐵定減損學習的品質。畸形發展的現有教育環境基於狹隘、求快、偏頗、的教育理念。試問:現在的教育環境下的孩子,不當壓力已經夠多,已經夠可憐了,「提早學英語」增加的是孩子的壓力?程度?還是特定族群的就業機會與畸形教育體制下才得以賺取暴利的補教業者?老實說我不確定,但我確定「輸人不輸陣」的教育思維,結局肯定「歹看面」(難看)!



當升學主義、文憑主義未被終結,人人骨子裡仍

試問:所有人從所有的角度作所有的要求,結果豈不造成所有的誤失?

金門國小英語教學輸在起跑點的探討!
日昨報紙披露,根據花旗集團及全國教師會民意調查顯示,全國二十五個縣市小學生提早學英語的比率,金門縣最低,其比率是百分之十點二,比連江縣的百分之十九點三、台東縣的百分之十八點二還落後而敬陪末座。如果與第一名的台北市百分之五十五點八相比,就相差了百分之四十五點六,金門縣國小英語教學與其他縣市落差之大,實值得我們深思與努力。

「國小英語教學金門不能輸在起跑點上。」本報在一年多前就曾撰文提出呼籲,期望教育有關單位重視。不論日昨所公佈的調查結果,是否真如資料之百分比是全國最後一名,或民意調查有誤差,不過我們仍應虛心檢討,在國小英語教學實施兩年來的缺失,因為英語教育品質良窳是左右下一代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從調查資料中了解,教育部規定由小五起安排英語教育,但各縣市有高達八成九提前教英語,其中六成一提前自小一上英語(台北市各國小幾乎都如此);由小二或小三開始比率分別是百分之八或一成八,百分之二提早至小四開始;金門縣是從小三開始教學英語,但是連江縣及台東縣有八成六及九成三都是小一就開始教學英語,而金門縣從小一教學英語的比率才二成三,顯然在起跑點就輸了!

地區國小英語教學,起步較晚的確是事實,需要急起直追,我們認為因應之道不外乎:

一、提早起步時間。國小英語教學可從小一開始,如此可以同步與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嘉義市、台東縣、連江縣等縣市,一樣提早起步,強化學習英語能力,奠定良好英語基礎。

二、增加授課時數。國小英語教學向下延伸,從小一開始,獲得超過八成家長贊成,金門縣國小英語教學每週才一、兩小時是不夠的,最好能隨年級而增加上課時數,以達到教學與學習效果。

三、充實優良師資。國小英語老師的教學好壞,對學生之學習英語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縣內英語教師不足,應補助學校老師自我進修,甄選具有教學能力的代課老師,偏遠學校可聘老師巡迴教學,以提昇英語教學品質。

四、活化教學方式。國小一年級開始學英語時,應以生活化、活潑化方式進行,年級逐年增加再循序由淺而深,並可舉行聽、說、讀、寫測驗,學習才能落實。

金門縣教育成效頗佳,多年來培育了無數精英才俊,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對於國小英語教育推動伊始,為了金門下一代的英語程度,均有突出優良表現,金門的英語教學絕不能輸在起跑點上,盼望有關單位積極採取措施,拉回與各縣比率的落差,使金門縣的學童得到非常實質、優良的英語學習環境與水準。

星期二, 8月 26, 2003

真理叫人自由

農曆七月為民俗傳統中的「鬼月」,話說鬼月的形成乃起源之一,乃在於正值酷暑的農曆七月,既有炎熱天氣易誘發的傳染疾病、颱風,又常發生因為天熱戲水不慎所導致的人為災禍。然而,無論是天災或者人禍,在衛生條件和災害預防未發達的農漁業社會中,因為不瞭解所衍生的恐懼之心不言而喻,在難以思索出解決之道的同時,最後宗教因素:無主亡魂的危害,便成為唯一的歸因,而以獻祭的方式逃避無主亡魂的危害便是其中所思考出來的解決模式。

說起鬼月,是個嚴肅的話題,然而當中確有許多值得「玩味」的現象值得我們思考,其一,便是鬼月祭祀成為在宗教上和道德上的混合統一中心,此話怎講呢?原來鬼魂信仰原本為道教或民間信仰為本的信仰元素,然而為了在這個「不平安」的月份盡上心力,鬼月祭祀普遍化地漫過教際界線至主張不殺生的佛教而成為一種一統的宗教文化。另外,鬼月的祭祀更無分道德上的貧富貴賤,平常祭拜豬八戒、十八王宮的特種行業,也許依然對著「好兄弟」祈求讓客人「來飽飽、去空空」,「進場」時錢袋滿滿,散盡銀兩才「離場」,黑白兩道更不能有一方虧待「好兄弟」。
除了不分宗教與道德的全民化運動之外,第三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則是與我們切身相關的祭品文化。熟悉鬼月祭祀的人應該不陌生,七月的拜拜有許多的傳統,其中,讓家庭主婦最怨聲載道的莫過於13道之多菜餚,以及多處需要祭祀的場所。論及這些傳統,在過去農業人口眾多的家庭當中,除了祭祀的目的之外,其實七月儼然是一個小年節,使得平常「儉腸捏肚」(非常節儉)的農人可以宴請一下親友,並成為家庭饗宴,作為農曆年之外,慰勞辛勞的一個時節。然而,面對轉型後的工商業社會,人口外流,以及小家庭為主軸的社會型態,依循傳統而準備的祭品,再加上多處場所的祭祀,「祭品處理」變成為一個最令人頭痛的問題。

妻子告訴我,她們家算是街上較早為祭品包上保鮮膜的家庭。剛開始時引來鄰居異樣眼光:這樣包起來「好兄弟」怎麼吃?然而,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沿之成習,原因無他,不管「好兄弟」吃不吃得到,最後一概進入人的「五臟廟」;不管「好兄弟」是不是覺得味美肉鮮,沾了香灰與見到「戶神」(蒼蠅)一再享用的畫面肯定讓人覺得難以下嚥。話說回來,若精心準備、烹調的祭品在家門前真被拿起來大口大口地咬著,骨頭吐回盤中,盆裡的水被攪動,帕子被抹得都是脂油…這過程都不見人影,祭品真的被「好兄弟」實際享用了,任誰不被嚇死。

傳統是一個勢力,卻不一定是個真理,更不見得讓人活得自在快活。美國耶魯大學史特靈歷史講座教授、國家人文基金會高級院士(這是美國人文學科的最高榮譽)賈若斯拉夫?帕利坎教授(Prof. Jaroslav Pelikan)曾在其著作中有一句幾成經典的名言:「傳統是過往已逝者活鮮的信仰;傳統主義(守舊)則是現今活者的人僵死的信念」(Tradition is the living faith of the dead; traditionalism is the dead faith of the living.)。在農業社會有益的風俗傳統,用在今日卻不一定合宜,然而當傳統成為一股束縛人的勢力,叫人的心理與行為失去了自由,傳統主義變成了一個牢籠使人失去心靈誠實,也使人僵化。

十五到二十年前,政府為了響應節約勤儉,以及衛生,推廣了七月拜拜改以鮮花素果祭祀的方式表達,時過境遷,觀看現在台灣的都市在七月祭祀的表達模式,也許因為都市講求效率方便的緣故,以乾果祭祀的接受能力就比鄉下強得許多。而二十年後的金門,阿嬤、媽媽們卻仍然選擇苦於吃不完,又捨不得丟掉的難處,極其抱怨的處理這一頓的祭品,原因或許不在於他們的情願,而在於傳統的壓力的綑綁。

受五四運動影響的思潮,無論是內地白話新文學運動,還是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甚至金門文藝季刊社的前輩們,在作品之中無不評擊「禮教吃人」:只要(三八)聘禮不用愛情、貧富不均、賣國、迂腐、守舊等等,至今仍是擲地有聲的論點申言。願意我們在分辨中堅持所該堅持的,改變所該改變的,得以在真理中做個自由人。


未修改之原文
921大地震災後,我與妻子所就讀的中台神學院投入南投縣中寮鄉的重建工作,將近一年我們與前後約十名教職員生於週末課餘時間(週六與週日)陪著當地的居民度過無助、悲傷、懷舊的第一年。那一年對我們而言有很多的學習以及對苦難的體會。當學校結束協助重建計畫,我們即將離開之際,鄰近九分二山的居民為我們送行,緬腆地向我們提問:「少年仔,阮看你們就不歹哩,你們基督教真的將死人的眼睛和心肝挖出來吃再埋葬嗎」?這問題問得我們個個瞠目結舌!
時序已至21世紀,教育、資訊、科技、媒體之普及與發達早已普及台灣,竟然在這個接近台灣最中心的角落還傳播著幾百年前基督教初入華時的錯誤印象!就我所知,並沒有實際上的正統基督教有這種行為,而是出於對聖餐的附會傳言:又稱為主餐、剝餅聚會的聖餐,在舉行時教會的牧者會讀一段(或多段)聖經以闡釋聖餐的由來: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擘開)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基督教初入華時由於傳教士與帝國主義侵略者同為的西方人身份,遭遇許多困難。當剝餅聚會舉行時,因看不見而在關閉的門口側耳而聽的頑童聽見讀到「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擘開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與「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嚇得四處奔逃,一下傳遍大街小巷,引起更嚴重的誤會。而這誤會又不去澄清,只見剝餅者照樣剝餅,傳訛者依舊傳訛!餅與杯實際上是日常食物:中東地區飲食習慣會烤一張張大薄麵皮,在吃的時候剝成一小塊(約掌心大小)用手包著夾起食物來吃象徵;杯則指著中東地區飯後喝的葡萄酒。原本各自剝自個兒的餅,喝自個兒的酒,耶穌在上十字架前一晚上召集學生一起吃飯,禱告之後拿起餅為大家剝好分給大家,象徵上十字架(身體被釘子打入)是所有人捨命,飯後共飲一杯酒,象徵所流的血是為所有人流的。就這樣,相信基督教的人因此形成了信仰凝聚與自我反省悔罪的傳統,不明就裡的人也形成了一套傳統。

美國耶魯大學史特靈歷史講座教授、國家人文基金會高級院士(這是美國人文學科的最高榮譽)賈若斯拉夫?帕利坎教授(Prof. Jaroslav Pelikan)曾在其著作中有一句幾成經典的名言:「傳統為過往逝者活鮮之信仰;傳統主義(守舊)則是現今活者僵死之信念」(Tradition is the living faith of the dead; traditionalism is the dead faith of the living.)。許多看似傳統實為守舊之物,長久以來佔嗜、綑綁著人心,若不究察於真理之下,任何宗教信仰與民俗,包括我所信仰之基督教都一樣會成為頑愚的迷信與守舊!

近來的喪葬儀式時興四面架起棚子與多功率音箱,將擴大機音量調至最大,或誦經、或唱詩、或奏樂唸祭文,在酷熱難耐的中午時分出殯…,不禁令人要問:這是由於「敬虔」的傳統,還是憂懼與鄰里相悖的「傳統主義」使然?!

農曆七月為傳統民俗之「鬼月」,許多信仰者要準備豐盛佳餚款待「好兄弟」。鬼魂信仰原本為道教或民間信仰為本的信仰元素(慈悲憐憫的心腸)卻早已「普渡」(普遍化而漫過教際界線)至主張不殺生的佛教而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原本「儉腸捏肚」(非常節儉)的人,幾乎無視於因為青壯人口早已外出的現實,卻用異常豐盛(在質與量上都比平時超出許多)的菜餚做為祭品,心中卻擔心著會吃不完:不是怕好兄弟無福消受,而是怕人吃不完,捨不得丟掉又不想一再回鍋烹煮壞了口味與影養而鬧肚子疼。

妻子告訴我,她們家算是較早為祭品包上保鮮膜的家庭。剛開始時的確鄰里引來異樣眼光:這樣包起來「好兄弟」怎麼吃?會不會吃不到啊?你們是不是捨不得給「好兄弟」吃啊?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沿之成習,原因無他,不管「好兄弟」吃不吃得到,最後一概進入人的「五臟廟」;不管「好兄弟」是不是覺得味美肉鮮,沾了香灰與見到「戶神」(蒼蠅)一再享用的畫面肯定讓人覺得難以下嚥。話說回來,若精心準備、烹調的祭品在家門前真被拿起來大口大口地咬著,骨頭吐回盤中,盆裡的水被攪動,帕子被抹得都是脂油…,可這一切過程都不見人影…我想任誰都不會覺得是作了件「功德」而欣喜,不嚇得屁滾尿流才怪!

特種行業祭拜豬八戒、十八王宮,焚香默唸「來飽飽、去空空」(意思是「進場」時錢袋滿滿,散盡銀兩才「離場」)這些相互衝突的倫理不只「天人交戰」,還「多空交戰」各自紮實地存在,也穩妥地操弄著善良的百姓…「心誠則靈」必須在倫理的約束下才可成真,否則活在近來「養小鬼」風氣下的活人實在危險!

受五四運動影響的思潮,無論是內地白話新文學運動,還是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甚至在咱金門文藝季刊社的前輩們,在作品之中無不評擊「禮教吃人」:只要(三八)聘禮不用愛情、貧富不均、賣國、迂腐、守舊等等,至今仍是擲地有聲的論點申言。但是非常可惜,因著「傳統主義」,不敢評擊這些似是而非的「傳統」迷信,甚至不加分辨、毫無保留地為文提倡、鼓勵,令人感慨。

像921這樣嚴重的災難,常成為諸宗教信仰比較與角力的場域與時機!記得當時不知那個團體在中寮大肆張貼橫幅廣告,宣稱要來場千人大法會,由外地在來好幾部遊覽車的信眾,一時喧鬧的誦經樂聲充滿小小的永平街廣場。當時的確有一些當地百姓前往參加,但從背心制服與素常衣著的分別可以知道黑壓壓的群眾大部分是外來者。遇見極大憂苦的人需要反覆地將心中感受、創傷與憂悶傾訴出來,需要別人傾聽而不是聆聽別人,不是自外向內填鴨、強灌的儀式所能轉換的。然而這些團體幾乎對百姓的需求毫無所悉,三天的法會從人不多變成沒有人。反觀沒有「神力」的我們,透過簡易理髮器為百姓理髮(百姓需要去去「霉運」),一面邀請他說說他的心情(而不先向他傳教),說幾句安慰與鼓勵的話,之後再請有專長的同學為他們按摩刮砂,鬆弛一下在極大的驚嚇與懼怕下緊繃的身體與心情,告訴他們碰到這災難不是他們的錯…一年下來,的確轉而信耶穌得人不多,但是幾乎所有我們接觸過的人都對基督教的觀念改變(因此文章開頭臨別前的澄清問題可能困擾他們很久了),知道我們不是「趁人之危」猛傳教拼「業績」,更重要的是受傷的心靈確認了上帝是愛,而且愛他們!

「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是聖經裡的話,早已經被世人普遍運用(不見得是在宗教信仰層面),我將這句話作為本文的結語(當然也不是傳教),期盼我們親愛的鄉親窮究真理,不受蒙蔽、得享美好的自由。

星期二, 7月 29, 2003

也真「暴力」,也挺「美學」

電影、電視等多媒體傳播的發達,大大地改變了人類的感知能力。

孩子們打打鬧鬧在所難免,但是注重子女教育與發展的家長必定會嚴加約束自己的孩子不去侵擾別的小朋友的身體與玩具,對於說謊欺瞞偷竊的行為更是會嚴厲管教,以免「細漢」(小時候)偷摘「ㄅㄨˊ」(菜瓜之閩南語發音),「大漢」(長大)偷牽牛。

我大學時代有機會與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父執輩為家裡裝了第四台,讓爺爺奶奶閒暇時可以欣賞電視節目。雖不至於和奶奶搶遙控器、佔頻道,那時的我實在不喜歡和奶奶一起看電影頻道。當HBO或者CINEMAX播放我所愛看的電影正精彩的時候出現了武打鏡頭,一旁的奶奶就隨著揮過來的拳頭或踢過去的腳刀在旁邊「配音」:「唉呦…哦…嘖嘖嘖嘖…伊也是父母生的…」,為被「打」得頭破血流的演員喊疼。當我們這些孫子輩的人告訴她「阿嗎,這是假的啦」,她會正經地回答:「這哪會是假的,你沒看見他血流那麼多」!

在阿媽的年代,戲劇裡有許多的「假」(台步、手勢、臉譜…)所營造出來想像空間的美感;在我的時代,戲劇裡開始有許多的「真」卻少了許多的想像空間,而這些「假」與「真」事實上都是假,但效果卻完全不同。

三立電視台連播280多集的「台灣霹靂火」連續劇終於在7月21日晚間8點播出最後一集(第二天聽說有一個20分鐘的完美結局)。不看連續劇的我與為暑假兒童營會辛苦工作了一整天的團契同工一起「吃飯配電視」,因而恭逢其勝。當劇中的大壞蛋劉文聰與邢速蘭分別先後中槍時,現場所有的學生「耶」的一聲拍起手來,既興奮又愉悅,完全體會不出這興奮愉悅的原因是因為「死人」了!

藝術與美學在講究直接、快速的現代社會裡,有了不同的面貌。適度的醞釀與掩飾好像成了多餘,不如簡單有力、逞能鬥狠的粗話來得爽快。這老早在各大有留言版版面的網站清楚可見,難得見到條理分明的論述,但常見到簡潔有力的「X」!因此也難怪「別惹我生氣,我那心情不好,我就會不爽。我那不爽,就會想要報仇。我那報仇落去,接下來,下一個要死什麼人,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如果有神仙做,誰願意做畜生」、「我無甲意輸的感覺」、「送你一桶汽油和一支番仔火」……充滿這一類動物性、挑釁、訴諸強烈感官缺乏理性思維…,最重要的,當我們自己的兒女在現實生活中隨意迸出這些字眼時必定招致我們嚴厲管教的內容與台詞,可以在社會中流行得起來!

唯有在缺乏涵養、內容貧乏、創意不足與倫理混亂的社會,「暴力」與「美學」可以掛上鉤而成為「暴力美學」,也只有在這樣的社會中,暴力可以「正當」而「美麗」地存在著!最後一集當中不循法律途徑而動用私刑,而且是三個「鱸鰻」(流氓)打一個跛腳的人!聽孩子們說這樣的劇情充斥全集內容,這樣的戲碼竟然被標示為普級節目,那麼是否便是標示著社會上產生華岡之狼、陳進興這一類的人物是普通當然的了?!固然忠孝節義賞善罰惡是自古至今的文藝作品的精神,但是嚴重扭曲人性、極度混淆的忠孝節義還能叫忠孝節義,還能是忠孝節義嗎?短短的一集當中,不難看出這齣戲的編劇在吸引觀眾目光上的企圖與實際上不相稱的用心。從所有演員在螢幕上的呈現看來,光看表情就能分辨角色為正派或反派(這是演技還是標示?!)、幾乎所有的對話都是獨白,演員的目光幾乎不互相接觸、在白天乘坐海上摩托車赴等待偷渡之約…也真「暴力」,也挺「美學」的!

讓咱們留意自己與下一代的視野吧!

星期三, 7月 09, 2003

天疼憨人

天疼憨人

乾隆25年間(1760年)弛了近八十年對人民私渡的禁令,使得更多的羅漢腳(單身漢)東進擁入台灣,尋找生計。這當中包含一對相依為命、落腳竹南的許氏兄弟,人稱哥哥為湯哥伯。湯哥伯已經四十多歲了還未成家,卻一心想替弟弟找個合適的媳婦。兄弟倆白日工作晚上歇息,哥哥卻暗暗存了一筆錢,買了間破屋子還請媒婆為弟弟談成了門親事。

為弟弟成家之後,湯哥伯仍與弟弟、弟妹一起住在一起,日久逐漸感受到他們的不悅,甚至言談之間把自己刮譅得十分厲害。湯哥伯心中開始覺得自己也當成家,不要再受這樣的氣,於是向他們提出自己的想法,當然很快得到一致的贊同,而且不留情面地要他馬上離開!

五十歲時,勤勞的湯哥伯又買了破間屋子、託媒人談成了件親事(這次是為自己),娶了一名帶著兩個孩子、前兩任丈夫都因病去世而被指為剋夫的女子。他自己心想:我五十歲了,不要糟蹋了年輕閨女的未來,這女人正可憐,我就算被她剋死也不會怎樣。於是湯哥伯真心疼愛妻子,也將兩個小孩視為己出,一家和樂地生活著。沒幾年的時間,湯哥伯夫妻又生了兩名子女,存了一筆錢買下雜草叢生、許久沒住人荒廢了的莊園,想要好好開墾重新將這片荒地建設成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園。他請了兩三個羅漢腳零工過來幫忙整地。

沒想到開始整地的第三天就出了狀況:所有的零工跑來向湯哥伯抱怨,他們同時挖到「奉金甕」(早期的骨灰甕名稱)。人們至今仍認為挖到「奉金甕」不是件吉利的事情,反而會帶來霉運。湯哥伯付錢給這些零工,讓他們今天休息,沒想到他們都說不再來了,怕被「帶衰」(沾惹不祥物而導致霉運)。湯哥伯只好自己一個人整地、開墾這一大片荒園。

的確,到處都是「奉金甕」:沒一會兒便「匡啷」掘破一只,一下子又一個!為了尊重死者,每挖到一個,湯哥伯便在上面做個記號,先到別處開墾,寄望整地完成後再將這些骨骸厚葬在一處。當整地終於完成,開始將破碎的「奉金甕」遷移時,意外發現甕中有甕,而且十分沈重,打開一看,裡面根本不是「金」(死人骨頭),而是銀!

湯哥伯一一將做了記號的地方掘開,不但發現個個如此,還意外地多找到十幾個無「金」有銀的「奉金甕」。用這些銀換了錢,他將莊園外圍整片土地買下,也發現不少「奉金甕」。後來湯哥伯得知這一大片土地原屬一戶辛勤耕作、白手起家的富豪所有,然而富不過三代,為避免子孫將大筆產業敗光,年老的富豪在臨終前切切交代子孫,要好好守這片地,只要耕作便有衣有食。原來富豪將財產換做銀塊埋藏在看似不吉的「奉金甕」中,要敗家的子孫最後走投無路,在自己的家園開始耕作時,便能發覺而好好再發展家業。無奈何富豪子孫沒幾代便很快散盡家財,荒廢田園,使良田變荒地,為求享受又便宜將莊園賣與湯哥伯,帶著最後的一點錢埋身於「ㄍㄧㄠ間」(賭場),真得「人去樓空」!

現在有錢的湯哥伯不想成為第二個富豪,不但自己下田勞動,也要孩子們一定耕作才能吃飯,一定要生活規律。沒多久許多竹南中港便說許家:「田園鳥隻飛不過」,意思是許家的田地,大到一個地步連鳥而都沒法飛越。這當然是一種誇大的形容,但是看著一車車裝滿佃穀的牛車向著許家前進,可以瞭解這誇大形容的背後到有幾分真實。

聽說湯哥伯臨終笑著告誡子孫,要繼續好好持守家園,「巧仔」(靠小聰明取巧者)吃憨仔,憨仔吃天,真感謝天,因為天疼憨人。最後滿足而死,留下的田地中也有不少的「奉金甕」……。

星期五, 6月 27, 2003

「挺」到底:「第二個立場選擇」?!

「挺」到底
「第二個立場選擇」?!

新聞傳來令人心情沈重的消息:

「針對美國對伊拉克的戰事一觸即發……總統府副秘書長吳釗燮表示,作為美國好朋友的國家,台灣沒有第二個立場選擇,我們必須支持美國打擊恐怖組織……為了避免戰後對台灣帶來負面影響,無論是外交、國家安全與財經各個層面,政府都已經做好因應措施,籲請國人放心……」
人在作抉擇時,腦中的運作是相當複雜的,其中所包含的利益計算、倫理權衡、優先順序安排…等程序,只等到選擇做出,旁人才能「啊哈啊哈」地(原來如此)理解細節。筆者為文不為評論時事,僅希冀從這新聞中反思現實生活中大家都有的抉擇經驗。

神所創造的人之所以被人自稱為「萬物之靈」,最重要的原因不光是在人「會作」選擇(事實上動、植物也會也能作選擇,只是影響選擇的最重要因素是本能),而在於人不必然一定依據本能作決定,總是可以擁有第二個選擇的!

當抉擇時沒有第二個選擇,只能作一種選擇,從任何角度來說都是極其悲哀的事!因此,「台灣沒有第二個立場選擇」基本上是個悲哀的陳述,不是值得雀躍欣喜的消息。

聖經中最有名的類似例子便是以斯帖了!當時猶大人即將遭滅種屠殺的王令剪除滅絕,末底改託人囑咐以斯帖進去見王為本族的人向王請命。身為王后的猶大人以斯帖深知未蒙召擅自入院見王的後果有所遲疑,末底改進一步警告以斯帖「你莫想在王宮?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斯4:13-15)?這樣一個國難當頭的時刻,以斯帖沒有第二個立場選擇,決意違例進去見王,悲壯地要末底改招聚全城猶大人禁食三晝三夜,表示「死就死吧」(斯4:16)。

我們作為旁人來分析以斯帖這個抉擇時,不難理解她當時的確處在生存本能與倫理要求糾結的困境之中,她悲壯的宣告與行動是在她高度的自我認同與自省下激發出來的作為,而不是被迫、不情願的結果。

反觀上述新聞所透露「沒有第二個立場選擇」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台灣的「身份」:「身為美國的好朋友」!這個悲哀的陳述背後,並沒有一個像以斯帖所遭遇的悲壯的情境,讓我們去選擇「台灣沒有第二個立場選擇」這個選項。這個不值得雀躍欣喜的消息背後,不是在高度的自我認同與自省所做的抉擇,卻是對強權勢力的仰慕欽羨與盲目仿效!

這種決策模式,很容易在迷失的青少年身上發現:當同儕群體的領袖人物都○○,青少年很容易跟著○○,很難●●,因為同儕壓力影響深深著青少年的行為選擇模式。我們常在新聞中看見痛心的家長斥責孩子不會想,不會分辨是非,人家幹嘛就跟著幹嘛…,就是這種思維下的結果。

事實上這樣的現象我們自己也有!當世俗的作法與想法席捲而來,火熱的勢頭正在燃燒,有多少人真正靜下心來,追尋我們作為神的兒女的自我認同與高度自省?有多少人真正分辨屬神的聲音與心意,不理會人們急功近利、猛進速成的「熱門」建議,紮實地遵行神的「冷門」旨意?當我們隨從己意不聽從神所做的決定遇見困難危險(當然,不是所有困難危險的原因都是因為隨從己意不聽從神),我們會選擇停止先前的決定,轉回向神,還是針對困難危險憑己意展開解決、防衛措施,持續先前的選擇?

任何情況下,有智慧(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的人都可以有「第二個立場選擇」,使自己有尊嚴而負責地生活著…!

星期一, 6月 23, 2003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

雖說職業無貴賤,可是有兩種職業自古以來便一直受人的咒罵,到了近代則又添了一種,這三種職業就是…開「查某間」(妓女戶——淫亂)、開「ㄍㄧㄠˇ間」(賭場——貪婪)與開「煙館」(販毒——嗜癮)。它們相輔相成,各自串連,所組成的罪惡三角,小則讓個人頹廢、家庭破碎,大則成為社會最大亂源…開「查某間」奪去家中男人的心、開「ㄍㄧㄠˇ間」奪去家中的經濟命脈、開「煙館」還再奪去身體健康。我的故鄉有人開了「ㄍㄧㄠˇ間」——約在一百年前日據時代的台灣,幾代以來該家族各房常有白髮人送黑髮人之事。以現代的知識我們知道這個家族是因為肝病家族病史的緣故,不過幾十年來每次有人死亡,這個家族曾經開「ㄍㄧㄠˇ間」的事跡便再一次在鄰里間傳開…「夭壽失德唷!伊們以前開「ㄍㄧㄠˇ間」,歹話(咒詛)不知被多少人罵過哦,現在才會………」!這是傳統社會倫理約制力量的最好例子。

後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便是所謂「多元觀點」的出現。對事物的不同觀點,產生不同看法,導致不同的價值觀………,這基本上是好事,是人類歷史進步的累積成果,但是不同的觀點不僅同時存在,還能具備相同的倫理效應與價值,不管叫不叫做「後現代」,都實際成了混亂與失序!論語中記錄孔子的談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因而許多人稱孔學為「正名」之學)。後人不管後半的倫理部分,只求「事」成,因而脫離文本上下文的解釋與應用,自行解為…為求事成,先求言順;既求言順,只好正名。瞭解了正名之學對人們的影響,為使我所圖之事成就,便找個比較「順耳」的說詞;也因為如此,恰當亮眼的口號標語成為促進所謀功成的最重要手段。然而在「名正」與「言順」之間,最重要的還是倫理原則的規範,否則「名再正、言再順」只是空有形式,而沒有實質的虛殼,這個世界成了一面「粉飾的牆」!

金門日報2003年6月4日頭版報導,「離島建設條例」增列「博弈條款」,在離島公民多數決及中央特許的前提下,將准許離島國際觀光旅館經營博奕業務。從「開ㄍㄧㄠˇ間」→「賭博」→「博奕」,再加以「業務」及「國際化」,賭博一事從遭咒詛的、違法的,正名成為國際觀光下的業務,為使「言順」而得以「事成」,這個世代的我們若甘於成為禮樂不求、刑罰不思之輩,就無權在民無知所措之際悵然?!

戰地政務解除之後,發展觀光事業儼然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萬靈丹、定心丸,許多人為金門的未來提議獻策時不忘強調觀光將為金門帶來的種種好處,好像只要在當中可以冠上「觀光」一名,便是可行,便是良策,卻忘了思考其中的內容與金門的歷史、人文、自然及做為子孫生活家園的風貌是否相稱!觀光產業的振興需要考量多種面向,「賭城」亦非觀光產業的唯一命脈。當旅行業者削價競爭、有著英國風情的田浦山后沿海充斥著垃圾,環保公園工程等等問題都懸而未決時,國際化博奕業務的提倡只是反映著對於國內觀光產業「非本土化」的盲點,未加思考的結果,幾年後也許我們只能留給子孫的一塊毫無發展價值的版圖。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這是出於聖經中的一句話。這句話的重點不在於看似「百無禁忌」的「凡事都可行」,而在於對所行之事必須「有益處」與「造就人」的要求。現在看來,金門迫切需要這句話的裨益!

星期二, 6月 03, 2003

再思「煞死」

再思「煞死」!

不知誰開的頭,也不知是什麼時候開始,媒體與坊間以「煞」作為SARS的諧音代表。也還真絕,在字典的註釋中,「煞」(兇惡)也通「啥」(猶疑),我想,從疫情初期資訊不足而含混訛傳,到近期擴散肆虐到令人恐懼的狀態,「煞」(啥)傳神地與SARS之間達到了巧妙的平衡,相當程度上滿足了翻譯必備的信、雅、達!

透過發達媒體的傳播,我們見到一幕幕的鬧劇上演:從近乎無知的樂觀(拒絕配合體溫量測…)、歇斯底里的非理性行為(父母官帶頭抗爭圍堵…)到交互指責踢皮球,標榜科技、創新的現代政、經、文化體系在疫災前一一破局。然而,除了對政經結構的信心崩盤之外,疫情的擴散肆虐,也使得人際關係開始產生微妙變化,正如法國年鑑派史學家布勞代爾引述17世紀鼠疫肆虐時的歷史資料所說的:「這種疾病使我們的相互關係變得比狗還慘忍」,因對生命逝去的原始恐慌所造成的人際疏離現象遠遠勝過對於科技的自滿與自信現象,而且至今未變!

只是,由於慌亂與惶恐而生的對受感染者的憎恨、詛咒和歸罪,其實是非理性地誘離我們不去檢視真正問題核心的重要性。疫情的蔓延與擴散不僅具有生理、病理視角之外,更有深遠的社會、文化意涵。

「全球化」科技需求下,無約制(倫理約束)膨脹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大改變,造成「天災」與「人禍」間的差異與距離愈來愈小,天災與人禍已經沒有「純粹」可言,例如921原本是天災,卻因建商偷工減料造成人禍。似乎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已經處在一個頻受攪擾、更動的變化之中,推出新而又新的環境變數與適應要求(曾經有人解釋為大自然的反撲),如此,我們正生存在一個「全新」與「古老」張力變動的世界之中,而這個大自然運行的鉅觀環節,與各國政府的防疫措施、政策相比,對你我的生命而言,著實有著更具決定性的影響力!

當疫情擴散,人們的防疫思考自然落在表面易見的層級:隔離、防護、追蹤…,僅止於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與一般大眾,近日發現殯葬業者因未被醫院告知所服務的是煞死者,便成了防疫的大漏洞,甚至引發離職潮!在以往科技不發達的「小國寡民」時代,尚不大可能「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今日更加需要通盤、統整的思維考量。我們需要更認真看待「防疫視同作戰」這句話。以作戰規格的思維考量來做防疫的工作,意味著平時的警覺與準備工作,不漏掉任何一個小環節才行。

離島一再發生延誤後送的事件,除了暴露出離島醫療資源匱乏的窘境之外,也顯示出人的自私自利。然而這種自私自利是最要命的自私自利:除了可能造成患者因延誤而不治,或進一步疫情擴散,更有可能造成疫情不可收拾,使自己也成為受害者!台灣於1919年因日本商人傳入霍亂,造成兩千六百多人死亡(見2003年5月23日《民視新聞電子報》)。霍亂在當年的造成疫情與今日冠狀病毒造成SARS的疫情一樣,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煞」雖然令人猶疑(啥),且令人畏懼,然而抗煞本身卻不應成為一種非理性的行動,需要的是理性的思考繼而帶出有效的行動。「煞到」不見得會「死」(還是有人康復出院),「煞死」只是千萬種死因的一種,但無知、無心肝與無理性的做法,才是一再造成無辜犧牲的禍首!

星期二, 5月 13, 2003

分辨

因著工作的性質,常有機會接觸青少年學生。自從將E-Mail在黑板上公布給學生之後,幾乎每一天我都會收到同學們寄來的信件。

寄來的信件中極少是「原作」:以自己的思想表達寫成。對於這些信件,我會一一拜讀、欣賞、回應並存檔留念;另外一大部分則是轉寄而來。這些轉寄文章的類別從笑話、勵志小品、心靈雞湯、圖片分享、實用的健康知識小百科、勁爆酷炫的Flash或小短片…應有盡有。這些轉寄來的信件,我也會一一分類,將有價值的存檔保存下來,將其餘的丟進「刪除的郵件」裡頭。無論是原作或是轉寄的信件,每當發現奇文佳作時,我會轉寄與一些好友分享。

但是近來的信件愈來愈令我頭痛,不知如何是好!無論男生女生都有人用類似「很有看頭哦」、「超ㄅㄧㄤˋ」的標題寄裸照給我;感人的文章後面註明若不在一星期之內轉寄給若干位朋友就會遭厄運,反之則得福報;更離譜的是下載了國外知名的「噁」網(令人不快的.COM,為淨化各位的視覺,不擬在此公布其網址)裡面腐爛長蛆、流血水、斷頭、殘肢缺眼…的死屍照片(這些多是車禍、意外、兇殺或受虐致死的遺體影像),加上活生生的畸形兒的影像,然後在標題欄下「真的很恐怖,有嘔吐現象純屬自然」的標題!

這些學生的行為,除了年少無知之外,應該還有別的角度可以來看這樣的事件。

人類歷史演進所累積的智慧,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使得人的生活方式與面貌有許多重大的改變。特別是網際網路的興起,使得人從非得面對面交談或空谷傳音→結繩記事或飛鴿傳書→電話或傳真…E-Mail,不僅傳播速度(即時點對點)與廣度(同時一對多)驚人,更令人訝異的是這許多複雜的行程是在「彈指之間」完成、確認!以往察言觀色,字跡筆勁氣味比對…用來查驗、深究、品味人際表達中深邃內涵的方法在電子傳播媒介普及下一一破功:炫麗的圖片、曼妙工整的字體甚至動人的背景音樂,在合法範圍下任君差遣的包裝下,大部分的信件幾乎都是大同小異。

因此,現在比以往更要在「分辨」上花功夫!先撇開信件內文的分辨不說,在病毒肆虐駭客猖獗的年代,E-Mail是病毒或惡意程式散播的最主要媒介之一,隨意逕自地散發、轉寄信件而未加以「分辨」是否有毒(掃毒),是相當危險的事:我五年前剛開始使用E-Mail時曾因此造成不少好朋友「慘重災情」,雖然他們願意原諒「無知」的我,可是我還是內疚了好一陣子!

至於包含了色、腥、煽等不堪入目的內容,或許寄件者(來源他人)喜好此道,自己也興味盎然,但若不考慮收件人(轉寄對象)的喜惡就給他「一下指」轉寄過去,是令人不悅而且非常不禮貌的事。強迫轉寄的信件也是如此,要收件者照著轉寄而得利否則「後果自行負責」基本上是一種迷信,更是一種威脅,怎麼可能使收信人「展信愉快」呢?

雖然表面上看來很類似,對多數人來說,「字畫」與「符咒」還是很容易分辨出來的。送禮的時候,「字畫」所帶給人愉悅的感受與「符咒」帶給人陰邪的氣氛之絕然不同,除非是目不識「丁」(指中文)的外國人,受禮者可以從中得到充分的資訊:瞭解贈禮者是把自己當好友還是仇敵。同樣,把未加以分辨的不當(有令人不悅、威脅…內容的)信件轉寄給親朋好友「聯絡感情」絕對不當:使對方以為你不懷好意,把他當仇敵或是水準低落的人,使寄信者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大打折扣!

「分辨」,絕對是一樣重要的功課。缺少「分辨」,e時代的利器會變成新興的e符咒!

星期六, 5月 03, 2003

宿命

我不相信命運,卻在金門看到命運操控人的例子。

接續前任傳道,我們邀集更多教會同道承接學校的一個社團。同工群當中有一位專業社工背景與另外三位分別為歷史、傳播、社會學背景的教會傳道,陣容還算不錯。我們滿懷熱誠,將心中對學生的愛化為認真的設計、討論與練習,以「自我探索」與「生涯開展」為主題想給這些青年人溫暖的愛、關懷與幫助,卻在一次次上課過程中像是一塊燒紅的鐵給丟到冰水裡「慼」一聲,水面蒸汽直冒,而鐵塊也因迅速變硬而脆烈開來:我們為孩子們對他們自己與別人的冷漠感到不解、難過,進而生氣;孩子們也因而與我們的關係變得尖銳對立!

上課各自談天說笑便罷,甚至有女生大辣辣地拿起《壹週刊》閱讀,將幾乎全裸的封面女郎對著我,在我制止並請她收下時,她竟高聲地說:「有什麼差別,我又沒有吵」!男生們上課中當著你的面打牌,還大聲嚷嚷:「你是會不會打牌啊」…!那幾次的心痛之感,到現在仍在。面對這樣的狀況,大家警覺到必須對學生有更深入的認識,發現原因找到方法盡量突破,否則我們會變得熱誠減退,甚至逃避去上這些課程,這麼一來豈不違反了當初接下社團的初衷?!在「生命曲線」活動(每個人以用彩色鐵絲曲折成代表生命成長過程中高高低低的重要轉折)的分享上,不見得在認識與分析學生上有決定性的發現,卻因而看見了一個金門人普遍要面對的宿命,說不定是打開我們探索之門的第一把鑰匙:不管如何努力,最遲在高中高職畢業後都得離開生養他們的父母與自小熟悉的家鄉,到「海外」(台灣)發展。

許多學生雖然對過往與現今表現得蠻不在乎,有點近乎天真的樂觀主義,卻對未來的表達當中摻著濃濃的悲觀預期:認為到台灣去將會有一陣子很不適應,在努力適應之後可能會漸漸好轉,也可能離開台灣回金門發展,從新開始;一開始也會很差,但…!

縱然少年十五二十時原本就有許多成長過程無名的壓力與苦悶,金門的青少年卻除了這些大家都會有的負擔之外,還得面對「少小離家」的重負!大家一直在討論如何發展金門的經濟命脈,如何推展金門的觀光產業,甚至希望金門能因為特殊歷史時空條件下的戰地背景,得以列入世界遺產之林…,若在籌畫這許多「實際」的願景之時,沒有將金門開拓為我們自己的故鄉,使之成為千萬青年學子在此好好得以生養、懷抱、安身立命之家園的盼望時,對金門是多大的損失!當離開金門、無法在金門發展是一種宿命而不是一種選擇,對金門人來說,不能說不是一種苦難!

我們所住的地方必須先成為一個真正的家,對我們才會有家庭關係的意義,才會使我們的子弟無論到何處,這裡都是他們魂牽夢繫的地方,否則不但這裡會變成令他們不堪回首的傷心之地,還可能變成只是具備餐廳、廁所、賓館、電影院、網咖…功能的免費場所:因為我們可以很容易透過消費而達到這些功能的滿足,若「家」只是這些功能的綜合,太容易被取代了!讓我們好好經營金門,先讓她成為我們的家。

如果離開故鄉是金門青年的宿命,這宿命將在「有心人士」的努力奔走下破滅。我並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會是唯一的一個不相信命運的人,您呢?

星期四, 3月 06, 2003

代言?!

我們知道,代言機制的產生,乃是促成不同商機的人物與商品結合,激發各具特色的賣點,目的在使商品獲得加倍的廣告效應,所以,代言人和所促銷的商品勢必具備某種層度的相關與聯繫,以提供不同象徵、符號間的創意聯想。比方說,運動飲料的代言人,必定找健康陽光的形象,而非軟弱無力的「阿榮,有放假就趕緊回來哦」;女性化妝品的廣告,大概不會有阿匹婆之類的人物出現。代言人與商品之間的關係為何?代言人就是代言商品的「面子」。

金門日報3月3日地方新聞版報導,來自日本的成人電影女演員小澤圓應本縣旅遊發展協會邀請抵金,將在金門取景拍攝寫真集,並為金門觀光代言。日後,動態和靜態的新聞媒體也相繼報導了小澤圓抵金的畫面,拍攝寫真集的鏡頭。在台灣,對於A片族來說,偶像的應邀來訪,興奮之情自然不言而喻,除了「鹹豬手」之外,大學生不也蹺課「參觀家具」!在這個「人權至上」,「自由高舉」,「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時代,除了私下議論之外,沒有人能說什麼,也沒有人願意說什麼,然而,當金門旅遊發展協會邀請A片天后級女主角「為金門做面子」的時候,金門人卻不應該選擇沈默。

從媒體的報導中,我們知道,這次受邀的女星是日本所謂的AV女優,白話的說,就是A片——過去我們稱之為色情片的女主角。3月5號三台新聞中,因報導台灣盜版業者盜拷小澤圓主演的影片,其中播放了片段畫面,非A片觀賞者,從中大概可以瞭解一二。其實,從所謂商品的廣告效應來看,我們幾乎可以想見這個代言機制的原初構想:為金門戴上「英雄島」的冠冕,繼而呈上的不外就是「美人」和「美酒」。只是,以「英雄島」、A片美女和美酒為金門形象構圖,但憑鄉親們自由聯想,其中組合出來的廣告邏輯意念與畫面會與縱愛騁慾的壯陽廣告差多少?我們企圖使這樣的代言機制元素間產生怎樣的相關聯繫?!呈現怎樣創意聯想的組合?!孕育我們成長的家園,做為我們的觀光產業資本,會不會從此以後讓人以為我們經營的是「性產業」?!

日前在台引起反彈與反省聲浪的《極樂台灣》書刊,對特定族群的確有勃興的廣告效果。但想正派經營、意圖爭取世界文化遺展、打造一流觀光環境以吸引觀光客的業者並不會寄望以這樣的形式振興觀光產業,原因便是這樣吸引來的觀光客素質奇差,甚至會影響原本饒具特色與賣點的產業!台中的書展,請到捷克的兒童畫家柯薇女士,同時也請了小澤圓會影迷。的確女演員這裡造成了轟動,但是捷克畫家那邊門可羅雀的現象使人感嘆:是什麼樣的社會讓這雙方在文化氣息濃厚的書展中呈現這樣的結果?更進一步說,是怎樣的主辦單位想到這樣的方法來飆人場?

做為金門女婿、金門女兒的父親,在金門從事教會福音工作的筆者,深深地為金門這塊土地上風土、人情之美所深深吸引,能體會到許多有識之士為金門的未來奔走籌幄的苦心與努力,縣長更是在給金門的五大願景當中,將「提昇金門的文化環境」列在當中,矢志讓金門不僅是一個暫時駐足的地方,也是一個值得久住、安身立命的『好所在』」,便是要讓金門不只是一個人來人往、市聲鼎沸的觀光景點、繁榮商圈,更是讓我們的子弟喜樂成長、健全發展,不僅在異地魂牽夢繫,更願意回來貢獻一己之力的「家園」!

記得第一次與妻子回娘家時,在岳父家門前被記者訪問:「您對於在金門設賭博特區以振興金門經濟有何看法」?當時的我還未舉家遷回金門,可是想到金門是生養孕育我妻子的故鄉,一旦設了賭場特區,會讓我們的孩子覺得到外公外婆家是一件光榮回故鄉的事?因此我說:「振興金門經濟的方法很多,不一定得設賭場特區」。相對地,提振金門觀光產業是我們的願望與期盼,然而,如何為金門打造合宜的形象,卻值得我們更用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