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命運,卻在金門看到命運操控人的例子。
接續前任傳道,我們邀集更多教會同道承接學校的一個社團。同工群當中有一位專業社工背景與另外三位分別為歷史、傳播、社會學背景的教會傳道,陣容還算不錯。我們滿懷熱誠,將心中對學生的愛化為認真的設計、討論與練習,以「自我探索」與「生涯開展」為主題想給這些青年人溫暖的愛、關懷與幫助,卻在一次次上課過程中像是一塊燒紅的鐵給丟到冰水裡「慼」一聲,水面蒸汽直冒,而鐵塊也因迅速變硬而脆烈開來:我們為孩子們對他們自己與別人的冷漠感到不解、難過,進而生氣;孩子們也因而與我們的關係變得尖銳對立!
上課各自談天說笑便罷,甚至有女生大辣辣地拿起《壹週刊》閱讀,將幾乎全裸的封面女郎對著我,在我制止並請她收下時,她竟高聲地說:「有什麼差別,我又沒有吵」!男生們上課中當著你的面打牌,還大聲嚷嚷:「你是會不會打牌啊」…!那幾次的心痛之感,到現在仍在。面對這樣的狀況,大家警覺到必須對學生有更深入的認識,發現原因找到方法盡量突破,否則我們會變得熱誠減退,甚至逃避去上這些課程,這麼一來豈不違反了當初接下社團的初衷?!在「生命曲線」活動(每個人以用彩色鐵絲曲折成代表生命成長過程中高高低低的重要轉折)的分享上,不見得在認識與分析學生上有決定性的發現,卻因而看見了一個金門人普遍要面對的宿命,說不定是打開我們探索之門的第一把鑰匙:不管如何努力,最遲在高中高職畢業後都得離開生養他們的父母與自小熟悉的家鄉,到「海外」(台灣)發展。
許多學生雖然對過往與現今表現得蠻不在乎,有點近乎天真的樂觀主義,卻對未來的表達當中摻著濃濃的悲觀預期:認為到台灣去將會有一陣子很不適應,在努力適應之後可能會漸漸好轉,也可能離開台灣回金門發展,從新開始;一開始也會很差,但…!
縱然少年十五二十時原本就有許多成長過程無名的壓力與苦悶,金門的青少年卻除了這些大家都會有的負擔之外,還得面對「少小離家」的重負!大家一直在討論如何發展金門的經濟命脈,如何推展金門的觀光產業,甚至希望金門能因為特殊歷史時空條件下的戰地背景,得以列入世界遺產之林…,若在籌畫這許多「實際」的願景之時,沒有將金門開拓為我們自己的故鄉,使之成為千萬青年學子在此好好得以生養、懷抱、安身立命之家園的盼望時,對金門是多大的損失!當離開金門、無法在金門發展是一種宿命而不是一種選擇,對金門人來說,不能說不是一種苦難!
我們所住的地方必須先成為一個真正的家,對我們才會有家庭關係的意義,才會使我們的子弟無論到何處,這裡都是他們魂牽夢繫的地方,否則不但這裡會變成令他們不堪回首的傷心之地,還可能變成只是具備餐廳、廁所、賓館、電影院、網咖…功能的免費場所:因為我們可以很容易透過消費而達到這些功能的滿足,若「家」只是這些功能的綜合,太容易被取代了!讓我們好好經營金門,先讓她成為我們的家。
如果離開故鄉是金門青年的宿命,這宿命將在「有心人士」的努力奔走下破滅。我並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會是唯一的一個不相信命運的人,您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